孩子让我重新过了一生

发布于: 2021年11月01日

按:

傻逼定律:如果你认为以前的自己是傻逼,说明过去这段时间内你在成长

傻逼速率:认识多久以前(N年)的自己是傻逼?N越小,速率越高

我以前是个傻逼。

自小胆小,不够自信,对世界的整体看法是负面的。这些负面的情绪,让我在大学时代乃至工作后的几年内一直是个愤青。许知远说:年轻的时候应该保持愤怒。现在回头看起来,愤怒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足,对现实不满是因为对自己的认知不足。

心理学说:如果你缺乏什么特质,就会在这点上极具攻击性。由于自信的缺乏,在生活中我喜欢表现的特立独行,想处处跟人不同;且常常言辞尖锐极具攻击性,容易与人产生冲突。

32岁那年,孩子出生。随着孩子的长大,我们夫妻俩慢慢被带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中去。我一向知道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,知道身教重于言传。直到,这个局面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,我才切身认识到这个观点,是我要去落实了。知道是一回事,落实是另外一回事。

唐江澎校长说: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,责任担当者,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。我深感认同,并长期践行。我希望以我力所能及,培养孩子到此境地。

终身运动者

现代社会,我们都知道运动重要,全民健身作为拉动经济的一个如火如荼,但践行的不多。很多人只有在出问题的时候,才会用运动解决部分问题。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大量的肩颈和腰部问题,养活了推拿店和健身房。前者靠大量的客户盈利;后者靠一时性起付钱办会员安慰自己赚钱。

8岁的时候,我带娃进了健身房。每周两次不间断,坚持了1年了。孩子跟成人兴趣持续时间并无不同,都有三分钟热度期。坚持下来的原因,是需要抓住孩子的心:游戏和陪伴。年轻的教练在每次课程中都加入了一些游戏元素,持续吸引娃,很赞。同时每次课程,我都跟娃一起练,这点特别重要。陪伴,让孩子有安全感。陪伴,不是指孩子在里面练而家长在门口玩手机。

责任担当者,问题解决者

娃很小的时候,我就跟媳妇达成一致意见:我们不能骗孩子。很多家长下意识的欺骗孩子,认为无伤大雅。比如为了让孩子习惯自己睡,睡前答应陪,半夜偷偷溜。其实在孩子心中埋下恶魔的种子。这一点我们俩做的很好,守信用的父母培养可信任的孩子。

而责任担当和自己解决问题,是常常被忽略的。除了学习,父母包办一切。教育内卷中,父母被迫介入学习。孩子的责任担当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被家长无情剥夺。

我常常让娃自己做决定,即使决定是错的。妈妈不愿意:孩子还小,还不懂得平衡利弊。慈母很多想法就是如此,认为很多的事情超出了娃的能力范围,就果断介入代劳。我说:我们现在替娃做很多她自己该做的事情,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突然要求她自己做;我们剥夺了娃学习的机会,却会要求她在未来的某一天灵光乍现,突然都会了?

我给孩子责任的机会,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,才能让她变成责任担当者和问题解决者

每天早上起来到睡觉,都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和事情:即使早餐可能会慌张,上学可能会迟到,作业可能会错题,睡觉可能会很晚。当娃认识到这是她自己的事情,父母不会帮忙的时候,她才会打心底认真对待,想方设法解决问题。孩子的能动性其实很强。家里的小动物差点养死,我问:如何才能让你自己不忘记照顾小动物?她就想办法在自己的必经之路上为自己写下字条。

我跟媳妇说:慈母多败儿,你不在家的时候娃的表现远好于你在家。因为妈妈会把孩子的责任拿走,抗在自己身上。

孩子的责任担当和问题解决能力跟成人并无不同,工作上如果我们的责任被别人拿走,自然会懈怠而不是积极解决之。

优雅生活者

优雅生活,是控制贪欲。贪欲永无满足之日,只会让自己快乐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已。日常生活中,我会鼓励孩子分享,教育孩子照顾家人的需要。让别人快乐,自己也会快乐。很多人在照顾孩子一切的时候,却说孩子特别自私。岂不知不自私也是需要教育的。孩子并不是不会帮你拿筷子盛饭,而是每次到她到饭桌前的时候,这一切都已经做好。

优雅的生活,是克制。不是不让玩手机和PAD,而是知道好玩仍然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。不荒废学习,也不忘记课外书籍。我并不同意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玩电子产品。手机/PAD这种家长都欲罢不能的东西,有什么理由会认为孩子不会沉迷其中?我宁愿让她早接触,在我眼皮底下探寻其乐趣,鼓励并让她学会克制。否则,你无法想象,被压抑的情绪在爆发时有多少力量!我的大学,就是沉迷电脑游戏中度过的,我知道面对新鲜事物,未加克制的人生是怎样的。

优雅生活,首先得学会生活。我知道,娃迟早是要独立生活的,必须让孩子提前准备好。不会照顾自己的人生哪里来的优雅?这一切,都要给予学习的机会,而非帮她完成。

我听说过很多的道理,却始终过不好这一生。那是因为道理耳边过,从来不践行。内心深处,我们并不关心别人,并不具备同理心,因为我们不会换位思考。我们无法共情,因为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感受。我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别人的人生指点江山。

很多人说,孩子有叛逆期。很好的借口!当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跟周围其他人关系处理地好好的,而只对你一个人意见相左的时候,你直接扣一个“叛逆期”这个帽子,从而撇清自己的责任。有人说:孩子,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/妈妈,所以我也没有经验。我们是当过父母,但有谁没当过孩子?我们当孩子的时候,认为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是如此重要,一旦成为父母,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略孩子的世界。

我必须要教会我的孩子这些道理,用我重过一生,亲身示范。理解孩子,也理解身边的人。

唯愿今天的我是傻逼。

工作之于生活的意义

发布于: 2021年10月20日

千百年来,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我们,虽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。但是人们的生活总体还是幸福的,因为即使一年粮食收两季,农闲时节也占整年的一半。特别是丰收之后的春节,那种阔绰,那种悠闲,现代人类再也无福消受了。如今的春节,我们纵然有阔绰的资本,也没有悠闲的时间,只剩下思乡的情愫、匆忙的脚步和疲惫的身躯。

没错,那就是现代工作制度给我们带来的镣铐。我不禁思考,工作对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?

我知道,人们并不会思考这件事。我相信很多人对工作的理解是惯性的:

  1. 小时候,父辈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,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
  2. 学校里面出来,看别人也都在工作。何况自己不找工作也没饭吃。
  3. 不工作会没有人际圈子,被社会淘汰

基本上都是被动式选择。同时,人们对不工作这个选择是充满恐惧的:

  1. 失去持续的收入来源。
  2. 失去日常的接触环境。很多人害怕陌生的环境,习惯于熟悉的人际圈子(即心理圈子)。
  3. 不得不学习和面对新的生活方式

上面第2、3点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。不同年龄段面对新的事物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:

  • 一十五六岁的时候,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
  • 二十五六岁的时候,新的东西挺有意思
  • 三十五六岁的时候,新的东西是年轻人的玩意
  • 四十五六岁的时候,新的东西都离经叛道

有人在网上评论智能家电:

这种比联网的好,但有限,它的程序不是你能绝对控制的,所以我宁可用非智能的,人开个电器有什么麻烦,除非失去自理能力只能靠喊。

我在下面留言道:

世界总体是懒人推动的。你说这个话我感觉你的年龄至少35了,对新的事物充满敌意。往前推几十年,我相信你也会说:人开个电器有什么麻烦,遥控器就是给残障人士发明的。

我能理解互联网和智能家电在不断侵蚀我们的个人隐私,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并不会因我们个体的喜好而改变一丝一毫。

年少时,我们对这是世界充满好奇,时时刻刻都想去探索。可惜的是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好奇心是有保质期的。很难超过30年。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之后几十年没有好奇心的生活,被身边的人视为老顽固。即使我们克服了放弃工作带来的收入来源的困难的时候,仍然无法摆脱心理上面对未知的恐惧,和对熟悉环境的依赖。人们的心就像被一个黑洞牢牢抓住,无法逃逸。杨太就是这个心理因素的受害者,她就是要工作,全心的投入工作,没有为什么,只有高玉宝一般的呐喊:我要工作!

保持年轻和好奇的心,是多么难得的品质!

我们痛恨工作,却又如此依恋。

一来是上面所说的心理依赖。另一个原因,是被生活绑架,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。

社保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安全感来源。我们不愿意放弃持续缴纳社保,是即使我们被告知缴足十五年社保即可领退休金,我们仍然像打怪赚经验一样,在面对终极BOSS(退休年龄)到来之前,多赚点经验。

由俭入奢易。我们习惯现在的花销方式以后,再回不到从前。开习惯宝马的人,很难回到桑塔纳,更忍受不了公共交通出行。习惯于两年换一个手机后,受不了第三年还在用同一支手机,更忍受不了老人机乃至没有手机。习惯了星巴克,再也瞧不上速溶咖啡。习惯了喜茶奈雪,再也不会去碰香飘飘。我们再也回不去粗茶淡饭了,即使那已经足够。我们在物质满足上寻找更多心理的满足。

有时候,那种物质的需求根本就是纯心理的满足。我们的很多持续的花销,细想根本就不需要。政府说房住不炒,但是就有人买了房子囤着,每个月持续维持着房贷支出。严重牺牲当前的生活品质,只为买一个未来的希望。我们很难说那个所谓的希望是什么?但就是用持续的输血,满足自己的那份希望。

然而,当我们买回来一个大南瓜,一切开来做一顿,就开始犯难。现在已经没有家庭可以在一周内吃掉一个南瓜。我们最真实的基本需求,如是。

作为一个男人,我厌倦了现在必须工作的生活。

工作对于是生活的意义,是通向我们幸福人生(如果有)的路径。人类适应能力太强了,以至于,工作本身变成了事实上的终极目标。

我们的世界跟Matrix究竟有什么区别

发布于: 2021年10月12日

1999年,当我们看《黑客帝国》(Matrix)电影的时候,仅仅只是把它当成一部普通的科幻电影来看。20年后再回头想起这部电影,Matrix其实就是我们现实世界的映射。

墨菲斯跟尼欧解释这个世界是人类被机器击败以后,亿万人类被机器奴役。机器圈养人类,用人类的生物能发电供Matrix使用,把人类当成了电池。为了防止人类大量死亡(电池失效),机器给把人类大脑接入Matrix,让人们的意识在系统中快乐生活。

环顾四周,现实世界跟Matrix何等相似。

首先我们理解一下经济循环发展的原理。马克思说:所谓商品的价值,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。跟我们一般理解不同的是,商品的价值中并没有区分“料、工、费”,仅仅保留“工”。因为制作商品的材料和机器也都是商品,递归逆推,就会推导到矿产资源。矿产本身无价值,开采的费用才是价值本身。

经济如何循环发展?人类用劳动创造商品(价值),交换/折算为等价货币,一分为三:政府税收,企业利润,个体收益。起初我们用个体收益采购生活必须品,形成初始低效的商品经济。但是社会并不满足于此,希望用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,让经济发展更加迅猛。于是社会不仅满处你日常生活的需求,还会创造更多的商品,满足你原本不需要的需求,使之变成生活必须品。比如:

我们本不需要电视机一样可以很好的生存,如今没有电视机的家庭变成了另类

我们本不需要汽车,可以快乐的旅行,如今没有汽车会被人另眼相看

我们本不需要那么干净的水,小时候我们在野外到处找水喝,如今新房装修,不装个净水系统总觉得健康会受损

工作把我们困在了办公室,然后制造了跑步机的需求

他们创造了手机需求,制造了低头族,然后制造了按摩椅的需求

王东岳老师说:人类发展至今不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好,而是让我们的生活成本变得更高。

这些无穷无尽的需求被制造出来,让人们长期被迫朝九晚五的两点一线,人们花毕生的生命满足我们本不需要的需求。事实上,人类变成了社会经济循环的电池,持续不断地为社会经济供能,恰如Matrix一般。

国家开放二胎,接着是三胎。有一位学者在讲到鼓励三胎政策的时候,讲到一系列措施。最后总结道:即使我们在每个孩子在成年之前,政府投入100万,也是划算的。因为可以测算,在一个人有效工作寿命范围内,为社会做的贡献价值远远超过100万。

世界本身并不是非黑即白。

我也并不持有反社会思想。只是我们应该活的明白,我们究竟在活什么?荣华富贵呀飞呀飞,世上的人也追呀追。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能追上的一天。

李诞讲过一个故事很典型(真假不知)。他有一个朋友A,奋斗一生小有成就,能开私人飞机满世界转。有一次A飞到美国某市机场。停好飞机下来,发现隔壁挺着一架沙特王子的私人飞机。相比之下,A的飞机犹如玩具一般。十分懊恼,认为自己的人生太失败了。

不由得想起佛教思想,中国的佛教提倡苦修。人类的痛苦源于欲望。佛说:要六根清净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都是欲望的接收来源。摒弃一切欲望,我们才能彻底与痛苦决绝。

世界本身并不是非黑即白。

佛教的思想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中国依赖佛教生活的不计其数。真正按佛教思想度过一生的凤毛麟角。

我想我们不必从极端走向极端。老祖宗的中庸思想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展示威力。我们可能走过头了,往回走一点即可。

我不在意自己活在Matrix里面,我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知道这个事实,并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有限的选择。

十岁孩子能悟出的人生哲学

发布于: 2021年10月11日

闺女最近迷上了《我的世界》这款游戏,在iPad上玩的很溜。作为老父亲,我坚持跟闺女做她喜欢的事情。于是打算开一台服务器,父女专属。为了快速建设,我打开了作弊模式。闺女玩了一会儿就不乐意了。

“这太简单了,一点意思都没有。“她说。

“难道你想天天砍树挖矿剪羊毛吗?“

“是啊,那样才有意思呀。“

我趁机说:“如果出生在一个非常有钱的家庭,什么都不缺,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无聊呢?”

“那是当然的。不能太穷,也不能太有钱。“她没有丝毫迟疑。

一个十岁的孩子的人生哲学,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。我不知道多久以前想明白这个道理,我至少是在十岁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想这个事情的。也许我现在都没有都未必想明白这个议题,那就是: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。

人生必须是有意义的。没有意义的人生会非常可怕。如果没有意义,表示我们随时可以抛弃人生。一个可以被抛弃的人生,自然不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。我们每天按时上下班,遵守交通规则,以及人类给自己制定的一切道德和法律规范,只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,某种意义指引着我们前行,最终达成自己的使命。也许TA很模糊,却很坚定。

表面上看,当前社会大家的意义定义为:“赚钱“和“赚更多的钱“。有人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:我们为什么工作?是为了赚钱买房买车。然后呢?然后赚更多的钱换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车。这很有代表性,也很有道理。我有一个朋友,父辈家境清贫。白手起家先后通过努力工作和创业,在10多年前就有妻有子有车有房,是我认识的同龄人最早有此成就的人之一。可惜的是,几年前创业失败… 他没有跟我说失败的原因,但是跟我说过一句话一直记得:我也想开宝马。

我们应该都知道“钱“一定不是终极意义,至多就是通往“人生意义”路上的桥梁和媒介。那么钱能换到的东西是不是意义呢?按照闺女的逻辑,如果你有无限多的钱,可以任意交换到无限多的东西,那么交换到的东西将没有任何意义。从而得知:房子车子亦不是人生的意义。

也许意义是希望,是明天会更好。是过程,是延迟满足。如果是如此,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何等的虚无缥缈。王道还老师说过:人生就是追悔过去,痛恨现在,希望未来。

我想闺女的哲理才是正确的,我们不必特别着急看到“我的世界”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,重要的是现在我玩的很开心!

有一天老去

发布于: 2020年07月20日

有一天老去,孩子问我:“爸爸,你这一生都干过什么呢?”

“有一个公司想开辟一个新的业务,我帮着建了一条生产线,花了几个亿。”

“后来呢?”

“后来业务运作的不怎么样,亏了不少钱。公司把这块业务卖了”

“看起来不怎么样呢”

“是啊,你爸爸前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其中”

“很可惜呢,后来呢?”

“也没什么可惜的,至少赚来的工钱养了家了呀。后来就读书养生过日子啦,挺好的”

中年男人 不惑之惑

发布于: 2020年04月22日

想写这篇很久了,却久久提不起兴趣和精神。我想这就是中年不惑之惑的表现之一吧。被深深的无力感打败。

我跟一个同学讨论过:什么是中年危机?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,环顾四周,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。相反每一个人都在依赖你,那种不会承认但事实如此依赖。物质上如斯,精神上如斯。你不能停歇,不能生病,不能倒下,不能展现出软弱或者脆弱。身边的人是这么认为的,最悲剧的是你也是这么认为的。有一天你发现了真相,痛苦欲绝。当如之奈何?思来想去,却不如不发现真相,至少还能自我感觉伟大。

老人,小孩,男人,女人,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而脆弱的人。生活把中年男人逼地如此伟大。

下面一段,如果放在知乎,会被喷成渣。人们更喜欢衣冠楚楚的谎言,而不是赤裸的真相。

切身体会,中国男人世上最苦。计划生育让80后两口子的生存压力史上未见。男女平等让另半边天的重担也抗在了男人身上。法律和道德,让男女平分了权利,却不见得平分了义务。大男人主义让男人抗下更多的责任,而女人只要听到男人说:“这事交给我吧。”就会欣然放弃本属于她的义务。但是并不能指望女人放弃相应的权利。可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跟妈妈姓了。窃以为这只是妻子的胜利,并不是女权的觉醒。简单的事实:我不相信会有妈妈自己改外婆姓。如此这般不一而足。

男女不同,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男女平等。男女各司其职,尽力用己所长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平等。

中年男人为金钱所累。

走在乡间小道,女人问:村子的生活如此恬静,好喜欢这种慢生活。我说:我们也可以这样,只需把我们的欲望降低。

佛曰人生有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。何以解之?放下欲望,遁入空门。

中年男人是最难放下的,如同一只在轮子上奔跑的老鼠,执着地追求着金钱,永无尽头。男人需要金钱,只是不需要那么多。买套房子吧,我们未来的家需要一个地方安放。于是就有了一套房子。再买一套房吧,孩子需要上学。于是就有了第二套。为孩子报个兴趣班吧;再报一个钢琴班吧,别人都在学;买一架钢琴吧;给父母修一下房子吧,他们辛苦一世了…… 于是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为了金钱四处漂流,节衣缩食。暮然回首,发现仍然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。买一套真正自己住的房子吧,不想到处奔波了。男人永远扛着自己高贵的头颅,坚定的眼神,说:行!

永远都有中年男人无法拒绝的理由,乃至男人们被拒绝的时候。每个人的胸前都写着四个大字:我!很!重!要!唯独男人胸前那块牌子没人看见。

男人也有年少时:

等到小学毕业,就能像中学生那么潇洒了

等到上了大学,就能无拘无束了

等到毕业工作,就能经济自由了

一定要结婚成家,至少在家里可以脱下所有伪装

想要有天真无邪的心灵,一定要有个娃

等娃上学了,就有自己的时间了

等娃上寄宿学校了,就有自己的空间了

等娃工作了,就不需要处处给娃张罗了

永远在等…..

心累,身累;精神疲倦,身体每况愈下。老骥伏枥志在四方,直到被现实消磨殆尽。

停下咖啡,放下手机,男人想:我这辈子为谁而生,又为谁活?心中有苦,向谁述说?

是啊,多久没有跟一个朋友推心置腹。有杯茶,没有酒。我们的注意力不在是手机屏幕,而是对方的心灵。在这个夫妻俩睡觉前跟各自的手机道晚安的时代,几乎每个婚姻都是“同床异梦”,如何能奢望还有这种可以陪你的朋友。

为何写博客?因为没人看!就让这些文字被淹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之中吧。

浙ICP备1805626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