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,本来想起一个文艺一点的标题,比如:天才向左疯子向右。但是这个名字过于文艺,以至于都不知道在表达什么。我们常说,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,至少说明他们是同向的。但是,这一步之遥确实如此之大,以至于难以逾越。古往今来,被称为天才的人数不胜数,而疯子却没有几个。说中间隔着一个太平洋,并没有多少夸大。
天才之所以被认为天才,是因为当天才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理论的时候,相信或者不相信,都无关紧要。等到这些理论变成现实的时候:牛!天才!
而疯子之所以为疯子,视“天马行空的理论”为真理,倾其所有下场实践。边上的人无不拱手表示敬佩,却在心里默念“傻逼”。
有一个叫托夫勒的人,在50多年前就做了对未来的预测,至今仍有参考意义。参考链接 此人无疑是个天才,但也仅此而已。要不是在此提及,都不知道有这号人。

而下面这些人不仅是天才,更是疯子。
2003年知道“未来是互联网经济的天下”的人是天才,倾其所有干淘宝的是疯子。
2010年知道“移动物联网是未来”的是天才。与此同时,放弃PC互联网All in移动互联网的是疯子。
有很多看好“电动车是未来”的天才。真正推动电动车商业化的人是疯子。
天才和疯子都需要时间的考验。失败的理论和失败的实践都不会被记住。
我可能也是个天才,教育内卷 在错误的一代 这篇2022年发布的文章里面,批评了教育内卷,认为内卷无用。但是我无法成为疯子,因为我没有实践的可能。
当然我可能需要稍微修正以下我的观点。
“卷”是一直都存在的,而人们通常说的卷指的是错位的内卷。大部分人的思维认知落后一个时代。换句话说,当时代的变迁从萌芽变成现实的时候,大家才幡然醒悟,着急忙慌的去追赶。如今时代变迁如此之快,以至于当大家开始行动之时,下一个时代的序幕已然开启。一代一代的人,犹如拉磨的驴子,一边为了时代的胡萝卜拼命内卷一边抱怨时代太卷。
70年代的人们,在卷谁的力气大、谁家中的田多,而彼时最应该卷的是教育。那个中专生都可以包分配的时代,是最轻松跨越阶级的机会。投入产出比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大幕拉开,达到了顶峰。那一年正是1980年出生的人考大学的年份。整整80年代一代以及90年代初的孩子们吃到一大波大学扩招带来的阶级跃迁的红利。正是如此,80后的下一代成了教育内卷的受害者。
毕竟,这个世界是关于”相信“的游戏。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。从人类第一次社会合作发生之际,相信就英魂不散了。人类的斗争,始终是关于”相信什么“的争夺。
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,我们愿意为”相信“而付诸行动,而不是”事实“。
我想要修正的是:不必要进行”教育“内卷,并不是”不要内卷“的意思。正如上面所说,“卷”是一直都存在的。一万小时理论告诉我们,不”卷“是不可能实现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的。(我可能不喜欢使用”成功“这个词,因为人们所说的”成功“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本意。) 当全国人民都将一万小时理论极致地用在同一件事情地时候,是”一万小时理论“本身失效崩溃的时候。我们需要做的是,”一万小时理论“仍然在发挥作用的领域。
于是,问题就变成了:如果不选教育,我们应该卷什么?
世间大势其实并不复杂。与美国第三产业占比80%+相比,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~50%。未来增长蓝海毋庸置疑在服务业。至于服务业选择什么,那就看自己爱好和天赋了。
那么,问题就变成了:我是不是愿意让孩子放弃教育内卷,把熬夜做作业的时间,用在比如:茶道?健身操?篮球?调酒?做菜?画画?钢琴?打弹珠?任何孩子感兴趣的东西,乃至愿意为之花一万小时的东西…..
回旋镖就此到来,我看到了天才于疯子之间的太平洋。
天才往往不被人记住,疯子却很难让人遗忘。王阳明的思想自诞生之日起,被人推崇500多年,不仅仅是因为”知行合一“是多么惊艳,而是他有生之年为之如疯子般践行之,同时具备惊世骇俗之形而上以及形而下的成就。